加入收藏 | English
学院首页 > 正文

昆明学院成功举办首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暨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

作者: 时间:2025-07-29 点击数:

  2025年7月25-26日,由昆明学院主办,全国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协办,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承办的“首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暨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澳门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巴克内尔大学、韩国釜山大学等97家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181位专家学者齐聚春城,以“专业发展·数字非遗·地方服务”为主题,围绕推进数字人文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开展深入研讨交流,共同探讨数字时代人文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25日上午,会议隆重开幕。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文成研究员致开幕词。他代表昆明学院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感谢大家特别是协办方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他指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突破、迭代发展,为建设数字人文专业,弘扬传承人文精神、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插上新的翅膀;也对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造福人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首次年会盛大开幕,同时延续清华大学数字人文国际会议,是数字人文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昆明学院将以主办这次会议为契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价值取向,以文史融合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引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突出区域特色,与国内外同行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服务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宗德教授,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轮值理事长、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满全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先生也先后致辞,共同展望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前景。开幕式由昆明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阳正伟教授主持。


随后,会议举行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新单位加盟仪式。联盟自今年1月12日成立以来,先后收到13家单位的入会申请。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文学院曾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刘根辉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文明互鉴战略发展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航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贾智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姜勇副教授,湖南女子学院石潇纯副校长接受证书,并介绍本单位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专业建设情况。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编辑朱翠萍女士宣布中国数字人文官网正式启动。中国数字人文(DHCN)网站是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的官方平台,集资讯门户、机构枢纽、学术发表和评价、研究工具、课程平台为一体,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全方位适配数字人文专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网站,今后将成为中国数字人文专业研究、交流与资源建设的关键枢纽和核心纽带。

主旨演讲环节,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袁毓林教授介绍了语言大模型时代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趋势,认为语言大模型可以走向通用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要融入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研究的浪潮之中,但打造“小而美”的语言模型可能性较低。

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会主任委员周建设教授指出数字人文受到人文分析的高专业性和计算技术的高人文性双重挑战,面对挑战,需要专业化认识数字人文对象、智能化使用数字技术,活化静态资源,挖掘人文精神,精算人文基因,串用多种模态,减少认知成本,提高交际效果。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史副教授陈松指出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配以少量示例、无需微调,即可实现数据提取,从而极大降低工作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接手代码生成、数据提取、史实考证、史料翻译等工作,历史学家的工作重点从落实技术环节逐渐转向前期的课题设计与后期的结果验收和意义解读,扮演着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角色。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永明结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建设经历,指出高校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和机制方面存在的困境,包括缺乏顶层设计、缺少专项建设资金、复合人才稀缺、成果转让程度繁琐,呼吁国家社科基金建立一个文史大数据基金支持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认为数字人文有利于文化传播、文旅开发并产生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系主任梁继红教授指出中国古文书学有以文种为纲的特点,需要从整体上观察文种演进与更替的长时段变化,结合淡新档案中有关详文的计算,表明数字人文改变了过去“抽取式”的研究方法,使真正的整体研究成为可能。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供罗教授介绍了昆明学院数字人文专业发展概况。以上六位专家的主旨演讲聚焦数字人文技术应用、服务地方、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前沿,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与深度思考。

专题研讨围绕数字人文专业发展,分成“数字人文专业与教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语言、艺术与媒介”“文学、情感与空间”“算法、多模态与大模型”“数字化、知识图谱与基础设施”6个专题。昆明学院朱供罗教授、董雪莲副教授分别担任点评人和主持人。孙柏林、龙瀛等老师,范明易、文晓晓、徐加俊、张信信等同学提交的论文,都在专题研讨中交流发言。各分会场内,学者们依次发言,专家们在每位学者发言后进行专业点评。现场互动热烈,既有学术观点的交锋,也有研究方法的切磋,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领域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

26日上午,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论坛“未来学者”专场开幕。开幕式由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数字人文专业负责人、特聘教授王海峰主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飞跃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作主旨发言。李飞跃教授指出数字人文研究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应该强调方法判断,进一步厘清数字人文研究的本质与边界。

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院访问学者许喆,探讨了数字人文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重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深圳图书馆特聘研究员张三夕,阐述了关于数字人文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夏平以本校为例,交流了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经验。

  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彭志峰从可操作性出发,对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人文学副教授唐宸从资源聚合、数据积累、专题建设、实验室四个方面对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概况做了系统分享。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孙雪莹汇报了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数字传播人才的课程建设成果和经验,为数字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未来学者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以两个平行分论坛的形式进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昆明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18名青年学子围绕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研究、古籍数字化、文学与情感分析、算法与大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昆明学院人文学院盛慧敏、蒋思男、陈彦霖等同学的2篇论文入选。青年学者们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可视化、量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展示了数字人文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评议专家对报告进行点评,现场讨论热烈。

同时段举行的“院长论坛”中,近20所高校的二级学院院长与数字人文专业负责人,围绕数字人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标准设立、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多维对话,为数字人文教育的标准化、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下一阶段的联盟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会闭幕式由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田玉玲主持。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专家西蒙·马奥尼、南京师范大学李斌教授分别就数字人文教育与暑期课程进行分享。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系系主任郭鹏群对六个分组的专题研讨会发言进行总结。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严程副教授对未来学者论坛进行总结,并为获得优秀论文奖的青年学子颁发荣誉证书。

会议的尾声,第二届联盟年会举办单位代表,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文学院曾军教授热情邀请数字人文专家学者明年相约上海。清华大学《数字人文》副主编桑海从人文底线、认知进化、未来可期、后生可畏四个方面,对会议作总结发言。

最后,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海艳致闭幕辞,感谢各方的热情参与和宝贵贡献并宣布会议闭幕,为本次会议画上圆满句号。

首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暨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数字人文领域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协同与深化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不仅成功搭建了汇聚顶尖学者、激发思想碰撞、展示前沿成果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更有力推动了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深度教学协作与创新研究融合,为构建更加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未来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产生深远影响。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编:650214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span style=">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