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涵养其人文情怀,并学以致用,2024年6月27日上午,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课程团队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携手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近体诗创作方法与实践”的讲座,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供罗教授主讲。
讲座开始,朱教授便开宗明义指出近体诗具有言志、缘情、议论、记游、抒怀、怀古、酬唱、约期等作用。他通过分享自己创作的数十首近体诗,引导听众沉浸于近体诗创作的乐趣之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2006年8月创作的第一首约球诗:“万事诸备欠东风,三国一统少刘郎。朱郭设下隆中计,专等飞将来称王。”此外,还有他与人文学院同事杨勇老师之间妙趣横生的唱和诗。
朱教授认为创作近体诗有三个技巧:其一,要通过“有意味”的形式贯通材料,从而升华主题。“意味”,即诗歌背后的思想内涵,“形式”则指谐音、对比、节奏、韵律等手法;其二,以细节点睛。通过对细节注入感情,使其具有画面感,来突出诗的情感;其三,进行虚实关系的探讨来扩展到诗的意境,正如周济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言:“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三个创作技巧,体现了近体诗“有为而作,抒情为主”的主旨。
关于近体诗创作,朱教授提到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体创作还是文体消费?诗家语与打油诗谁更胜一筹?谨声律还是以意胜?现在我们作诗不再似古人为求取功名,作诗的意图也就更加简单了。朱教授认为,作诗者不应拘泥于文体形式,要注重内容与情感表达,不让格律平仄成为镣铐,而重在表达诗的意境。
“竹下立本本不笨”,从朱老师的一言一语中,同学们学到了专业知识,体会到了诗之美、诗之乐、诗之情,更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最重要的收获是同学们发现,要想创作一首近体诗,似乎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困难,不必囿于格律平仄或高雅与否,重要的是要先迈出创作的第一步,注重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学会于生活中寻找诗意,于诗中自洽。许多同学表示,在讲座结束后,希望能成功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首近体诗。“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多看、多学、多练、多感,同学们定能提升自己的作诗水平,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朱供罗教授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浓烈的人文情怀,通过此次讲座,深深地印刻在莘莘学子的心目中,激励着学诗、作诗之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道:“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学诗之道阻且长,但同学们相信“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