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文史融通 一强多能
——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成立于2011年,由原文学与新闻传播系和历史系合并组建。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字人文3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分别于2004年、2007年开始招生本科学生,是学校第一、二批招生的师范专业,专业基础较好。数字人文是对原广播电视专业转型升级,整合校内优质资源,于今年新获批招生的新文科专业,为全国第二批、云南省首家。著名历史学专家王文成研究员,既是联系学院的校领导,也是历史学专业的负责人,全面指导学院各项工作尤其是历史学专业发展。
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使人文学院成为全校唯一拥有2个学术硕士点的二级学院,硕士点建设水平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也走在前列。设有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基地、4个省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教学及学术创新团队、5个校级科研中心及学术创新团队,构建文史融通、专业互哺、一强多能、本硕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扎根昆明,服务云南,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有专任教师67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24名,博士33名,省市级“教学名师”4名,省市级有突出贡献教师4名,省级“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8名,硕士生导师30余名,双师双能型教师19人。近10年来承担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及教改项目1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8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6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文学作品110余部,获云南省哲社优秀成果奖12项,各类文学作品创作奖10余项。
目前在校本科生1321名,硕士研究生142名。根据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院秉持“形而上下,不同同之”的办学理念,涵养教育情怀,厚植文史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力行基于文史融通的一强多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上手快、适应广、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中文和历史范人才培养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一践行三学会”的培养目标,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和培养师范专业实践技能并重。2018年获批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基地,招收中文兼历史、中文兼音乐、历史兼中文一专多能学生,已培养输送235名优秀基础教育师资。2021年获批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认证资格。
近3年共毕业1168人,去向主要为硕士研究生升学、政府机关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等。学生升硕率分别为4.3%、7.14%、10.32%。2024届学生升硕率位列全校第6,进度幅度位居全校第5。学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毕业生上手快、后劲足,近3年已有毕业生获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作为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3年毕业生大学英语六级过级率,分别为12.5%、10.81%、20.06%。学生共获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竞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国家级竞赛奖50人次,获云南省高教联盟第十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奖等省级竞赛奖32人次。
作为云南省首个开班数字人文专业的单位,学院高标准推进数字人文新专业建设,倡议成立数字人文联盟,成功举办首期“数字人文工作坊”,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石林县委宣传部、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等建立人才培养和师资进修合作关系。
三、坚持对标一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汉语言文学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与历史学分别于2022、2023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学院以国家一流专业的验收和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的状态保持、巩固提升为牵引,推动两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汉语言文学2025年6月将接受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验收,目前在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省级教学科研团队、省级一流课程、英语六级过级率、学生升学率等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均较好,被学校作为师范专业三级认证培育专业。两个专业在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常年稳居C类(全国平均水平),在全省专业排名位于前列。根据国家数字化战略、“数字云南”战略实施和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学院结合已有的文史融合和广播电视专业的良好基础,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打造数字人文新专业并于2024年成功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云南首个获批单位,9月文理兼招的50名学生已全部报到。近3年新增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校级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获批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8项。
四、强化成果导向,不断加强学科发展对专业建设的引领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学校首批学术硕士点,2023年全票通过教育部专项核验。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2024年成功获批,中文、历史中学师资培养实现本硕贯通。学院强化成果导向,以硕士点学科发展引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建设,以高级别平台、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夯实专业建设的根基和内涵。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有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CSSCI期刊发表、专著出版、科研奖项、创新团队等,一直处于学校文科单位领先地位。
今年已获批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云南近代师范教育与边疆治理”省级创新团队(2023)建设顺利推进,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立项6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篇(其中《民族研究》《宗教学研究》权威期刊2篇),出版专著8部。计划集成教师研究成果,推出“昆明学院文史丛书”。今年新增1部教材《教师使用口语技能训练》,目前使用的高级别自编教材有《写作教程》《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等6部。
五、“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助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
学院基础较好,氛围优良,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强。依托“惟真·人文”名家讲座、学术沙龙、名师讲坛、读书会等平台,常态化举办学术讲座,曾邀请左东岭、胡晓明、徐永明、夏维中、胡阿祥、张金奎等文史名家来学院交流,至今已累计举办近500期,品牌效应已然彰显。开展院际交流共建,与省内兄弟院校保持密切交流的同时,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大、内蒙古师大、湖南师大、海南师大等高校的有关二级单位,在教师进修、教研攻关、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近年来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讨会”、“‘重温中国文化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明代云南开发与治理学术研讨会”“交子千年:纸币的发明、发展与演进专题学术研讨会”“第四届语调类型学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前沿:问题与方法专题座谈会”“第一期数字人文工作坊”等高端学术会议,与学术界建立良好联系。支持教师外出访学进修,先后派出7人次赴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高校访学进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和成果产出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助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
面向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坚守师范教育底色,突显文史融通特色,锻造本硕贯通亮色,厚植自强不息本色,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师资,协同推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