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7日,由昆明学院主办,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承办,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协办的“首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暨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昆明学院隆重召开。会议以“专业发展·数字非遗·地方服务”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百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共探数字时代人文学科发展的新路径。
25日上午,会议隆重开幕。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文成教授,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王宗德副校长,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轮值理事长满全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石院长以及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洪涛总经理先后发表开幕致辞,共同展望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前景。开幕式由昆明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阳正伟教授主持。
随后,会议举行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新单位加盟仪式。联盟自今年1月12日成立以来,先后收到13家单位的加入申请,经理事会投票决定,接收加入联盟并颁发理事证书。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文学院曾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刘根辉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文明互鉴战略发展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胡航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贾智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姜勇副教授,湖南女子学院石潇纯副校长作为新加入成员代表介绍本单位数字人文学术研究与专业建设情况。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总编辑朱翠萍女士宣布中国数字人文官网正式启动。中国数字人文官网是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的官方平台,集资讯门户、机构枢纽、学术发表和评价、研究工具、课程平台为一体,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全方位适配数字人文专业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网站,今后将成为中国数字人文专业研究、交流与资源建设的关键枢纽和核心纽带。
7月25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的13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主旨报告,主题包括语言大模型时代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趋势,从传统数字史学到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史学研究,历史档案数据化和档案计算分析,“整理国故”回顾数字人文来路,数字人文专业发展、学科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
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袁毓林教授介绍了语言大模型时代计算语言学的研究趋势,认为语言大模型可以走向通用人工智能,计算语言学要融入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研究的浪潮之中,但打造“小而美”的语言模型可能性较低。
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设教授指出数字人文受到人文分析的高专业性和计算技术的高人文性双重挑战,面对挑战,需要专业化认识数字人文对象、智能化使用数字技术,活化静态资源,挖掘人文精神,精算人文基因,串用多种模态,减少认知成本,提高交际效果。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史副教授陈松指出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配以少量示例、无需微调,即可实现数据提取,从而极大降低工作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接手代码生成、数据提取、史实考证、史料翻译等工作,历史学家的工作重点从落实技术环节逐渐转向前期的课题设计与后期的结果验收和意义解读,扮演着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角色。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永明结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建设经历,指出高校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和机制方面存在的困境,包括缺乏顶层设计、缺少专项建设资金、复合人才稀缺、成果转让程度繁琐,呼吁国家社科基金建立一个文史大数据基金支持数字人文数据库建设;认为数字人文有利于文化传播、文旅开发并产生经济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数字人文系系主任梁继红教授指出中国古文书学有以文种为纲的特点,需要从整体上观察文种演进与更替的长时段变化,结合淡新档案中有关详文的计算,表明数字人文改变了过去“抽取式”的研究方法,使真正的整体研究成为可能。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供罗教授介绍了昆明学院数字人文专业发展概况。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飞跃教授指出数字人文研究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应该强调方法判断,进一步厘清数字人文研究的本质与边界。
韩国釜山大学占毕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孔子研究院访问学者许喆,探讨了数字人文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重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深圳图书馆特聘研究员张三夕,阐述了关于数字人文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夏平以本校为例,交流了数字人文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经验。
广东省岭南数字人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彭志峰从可操作性出发,对数字人文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人文学副教授唐宸从资源聚合、数据积累、专题建设、实验室四个方面对清华大学-同方知网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数字化平台建设概况做了系统分享。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孙雪莹汇报了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数字传播人才的课程建设成果和经验,为数字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设“数字人文专业与教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语言、艺术与媒介”“文学、情感与空间”“算法、多模态与大模型”“数字化、知识图谱与基础设施”六个数字人文专业发展专题研讨组,共收录72篇论文。论文主要围绕数字人文技术在知识图谱构建、主题分析模型建构、词频分析、数据集设计、可视化等方面对地方志、海外明史、敦煌文献、书信、非遗等文物、古籍方面的数字化赋能、数字化保护研究等方面展开,论文作者也在分组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成果,并由各组专家老师进行专业指导点评,共同交流数字人文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探讨数字人文发展的新工具、新方法、新平台、新机遇、新挑战、新变革……
7月26日,未来学者论坛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飞跃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作主旨发言。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未来学者论坛共收到约两百篇投稿论文,最后筛选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18名青年学子参与未来学者论坛四场平行分论坛的论文发表。论文围绕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研究、古籍数字化、文学与情感分析、算法与大模型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青年学者们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可视化、量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展示了数字人文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隋胜男、肖爽老师主持分论坛。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教授,未来学者论坛召集人严程做总结发言并颁发本届未来学者论坛的优秀论文证书。
7月24日晚,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召开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形成了《关于接收新联盟单位的决议》,完成了第二届联盟年会有意承办院校的承办陈述与投票活动等多项议程,联盟理事会于7月25日公布投票结果,选举上海大学文学院作为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第二届年会的主办单位。7月26日开设的两场院长论坛上,近20所高校的学院院长与数字人文专业负责人就数字人文专业发展方向与路径、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就业、数字人文实验室建设等议程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维对话,为数字人文教育的标准化、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下一阶段的联盟工作指明了方向。后期我们将为读者分享本届理事会更多精彩议程并对院长论坛做深入专题报告,对与会期间大咖学者、院系负责人的采访做系列发布。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专家西蒙·马奥尼做数字人文教育心得专题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李斌教授介绍第三届语料与数字人文暑期学院暑期课程。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系主任郭鹏群对分组专题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文学院曾军教授热情欢迎数字人文专家学者们明年相约上海,并对明年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的工作做出高瞻远瞩的安排布局。
清华大学《数字人文》副主编桑海做“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大会”总结发言。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海艳致辞并宣布会议圆满闭幕。
“首届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年会暨第六届清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的成功召开是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团结各理事单位贯彻“立足人文,数字赋能,合作共享,创新引领”方针,积极组织与推动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教学、专业建设及产学研结合的实际工作成果,未来联盟将持续为促进新文科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以中国数字人文官网为依托,聚拢顶尖学者、展示前沿发展成果、深入推进协同合作、全面谋篇布局,致力于未来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更有力地推动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深度教学协作与创新研究融合,为构建更加开放、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