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品读红色经典,传扬长征精神—— “惟真·人文名家讲座”第43期( 东北大学刘广远教授主讲 )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2-12-01 点击数:


2022年11月30日下午2点,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艺术学理论系(人文艺术研究中心)教授刘广远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长征精神与长征诗词歌”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赵凡博士主持,邓瑶院长、田玉玲副院长与朱供罗副院长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刘老师在开篇即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前疫情尚未结束的形势下,讲讲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学有着特别的意义。长征在身体上虽然结束了,但精神上的长征却从未中断。

刘老师从毛主席在长征中所写的诗词《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十六字令三首》等作品入手,指出毛主席的诗词气势纵横捭阖、大气磅礴。《忆秦娥·娄山关》一首词用照耀古今的气势,表现出越挫越勇,在艰难中走向胜利的强烈信心。刘老师指出,毛泽东主席的创作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应予以重新评价,因为这些作品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审美性。随后刘老师从“情感叙事”“宗教叙事”“形势建构”三个方面全面梳理了诞生于长征时期的各类诗词歌作品。这些作品既来自于红军指战员,也来自于普通民众、少数民族、传教士甚至活佛僧侣,比如白日寺格达活佛所作的《活佛思念红军》。由此可见,正是来自于各个阶层的广泛支持,红军才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为之后革命事业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作品中所包蕴的友情、亲情与爱情,在革命的血与火中,格外的能够打动人。比如徐特立与李维汉以在过草地时的生死之交作下《黔北拾句》;贺龙元帅的堂弟贺锦斋与戴桂香的新婚别作《马桑树儿搭灯台》等等,都能让我们体会到长征诗词歌中丰富的情感抒写。在“形式建构”方面,刘老师为红军诗词歌提纲挚领地总结出如下形式特征:其一,人员广泛、类型丰富;其二,形式多样、雅俗俱佳;其三,曲调多样,古今俱有。为我们把握长征文学提供了有效地切入点。

讲座结束后,刘教授不仅针对讲座的内容,同时也对选题的角度、史料的搜集与研究的方法做出了非常有效地指导与建议,师生之间展开了亲切而热烈的交流,老师和同学们均表示对刘教授这次讲座受益匪浅。此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期待刘广远老师在之后能亲临现场为我们贡献更为精彩的演讲。

赵凡/图文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编:650214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span style=">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