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惟真讲坛”第二十七期简讯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1-11-13 点击数:

何马玉涓副教授:多民族地区仪式艺术的当代建构

  11月9日晚上七点,由人文学院主办、孙柏林博士主持,何马玉涓副教授主讲的“多民族地区仪式艺术的当代建构”讲座在博文楼1201顺利开讲。何马玉涓,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博士。现为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民族艺术类专著2部,担任副主编著作2部,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1项,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创作项目3项,担任民族歌舞剧《睡美人》编剧、作曲,作品获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合唱金奖;歌曲《幸福佤山》列入中国文联2019文艺创作青年资助项目;创作歌曲获云南省第六界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作品一等奖。

9E17C

  本次讲座由孙柏林博士主持。孙老师简要介绍何马玉涓副教授后,对今天的主题讲座做了一个导引。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为内在精神而“仪”则是外在表现。中国人的礼仪如节日礼仪、成人礼、婚礼和丧礼等,当代汉族而言成人礼已基本消失,但在少数民族中仍是重要的部分,如佤族的爬刀杆就是成人礼仪。另所谓“青春期”的理论亦是文明的后果,而原始少数民族青年多不存在。总体而言,大家应关注生活中的仪式现象,并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十分有趣、也有意义的事情。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到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民族村实际体验。

1ABBC

  何马玉涓副教授从“仪式艺术的界定”“当代仪式艺术活态的传承与变迁”“文化持有者的口述”“民俗属性的关照”四个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仪式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变异过程,以及其中艺术交融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互促作用,何马玉涓副教授首先以当代社会环境下仪式概念被泛化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当代仪式艺术研究主要三大类,第一是以艺术人类学为基础的民族志式的研究,大量的亲历田野报告和仪式呈现详细记录,围绕某一个具体的个案进行专题性研究。二是艺术门类性划分研究把仪式艺术分门别类地进行本体论研究,如仪式音乐研究。三是从发生学出发探讨艺术与仪式的互动关系。接着何马玉涓副教授列举腾冲与泸水地区傈僳族“刀杆节”,以及西盟佤族“木鼓节”两项典型仪式案例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交融演变过程以及艺术主体权利的取舍,及艺术与仪式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同时详细地讲述了仪式艺术正经历的仪式与艺术之间的“分离”与“嫁接”的过程,何马玉涓副教授用大量音像资料全方位展现了当代民族文化变迁、艺术发展、社会交换、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少数民族仪式与社会结构动图。最后引用纳日碧力戈在针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建设问题提出的“互联”“共有”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意识之根本,就是把中华民族看成是一个文化互联体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907D6

  多民族艺术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促进了多民族的艺术交融。两者的互促共同建构了新的共同体文化。作为多民族集聚的云南,不同民族文化共存共生,呈现出社会文化“多元”局面,随着历史的演进并经过不断互汇而逐渐形成了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上的“一体”。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讲座不但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编:650214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span style=">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