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惟真讲坛”第三十一期简讯

作者:人文学院 时间:2022-03-30 点击数:


    316日晚,“惟真讲坛”第31期正式在博文楼1201开讲。此次讲座,由卿雪华老师主讲,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有关佤族文化的精彩世界。卿老师是昆明学院副教授,2013年获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语言学及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省、厅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2项,在佤族文化方面造诣深厚。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背后的地理环境,佤族文化也不例外。佤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佤族的人口数为430977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相对较多的人口给佤族文化创造辉煌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条件。

    不管民族语言、历史底蕴,还是特有的神话传说,佤族文化都值得我们好好了解一番。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一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内部分巴饶克方言、阿佤方言、佤方言。巴饶克方言有岩帅和班洪两个土语;阿佤方言有马散、阿佤来、大芒糯和细允四个土语;佤方言没有土语差别。三种方言内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其次是词汇,语法则基本相同。丰富多彩的方言使得整个佤族民族语言体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增强了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1957年,我国的民族语言工作者为佤族同胞创制了一套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沧源县岩帅佤话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已推广使用。民族文字的诞生,是佤族人民系统化大规模传承民族文化的标志。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诞生了不少信仰,“木鼓文化”和“牛崇拜”就是其中的代表。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佤族是以牛为图腾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高贵、庄严的象征。佤族对牛的崇拜,产生出一系列与牛有关的文化现象。透过这些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感知佤族对牛崇拜的文化心理。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节日里往往隐藏着许许多多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习俗。佤族也有不少有趣的传统节日,如“新米节”。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因为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和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时间也不一样,但以前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属相之日为最佳。新米节意在请先祖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其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其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传统的新米节多在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当天,主人早早地起床,准备好过节酒肉。之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要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其谷神,敬献其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与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能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主人则杀鸡和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喜悦。

    讲座上,卿雪华老师不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解关于佤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还辅以特色歌舞、佤族同胞过节视频的播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佤族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佤族特色文化,是一场美妙的旅行,你我可结伴同行。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编:650214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span style=">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