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驱赶寒气,以见光明 ——话剧《先生来了》文学评论

作者:安然 时间:2025-06-22 点击数:

                        

自垂髫时期起,我们便知道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战士,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叫醒千万中国青年,担上民族重担,去改变旧中国,开辟新世界。6月15日晚,我们在云南昆明马家大院欣赏了《先生来了》——由云南先生剧社原创的话剧,认识了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原来先生的血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热的。话剧分为六幕,从梦中到梦醒,抽象与形象并举,以表演的形式述说鲁迅先生从“专心古碑,不问世事”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过程。中间穿插了鲁迅先生的诸多著作——提倡改革、揭露旧世界黑暗的《狂人日记》,充满朦胧色彩、悲喜交集的《故乡》,讽刺旧社会教育的《孔乙己》,还有至今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的精神来源——《阿Q正传》。音乐的低沉诡异,灯光的扑朔迷离、建筑的巧妙设计,我们看到,好像是百年前鲁迅先生留下的一抹影子,向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年们走来,向我们传递他的火焰,他的理想。

百年前的狂潮中,它们都在吃人,先生却说:“救救孩子”。那一间密不透风的,连窗户都没有的铁屋子中,中国人在沉睡,那位先生又说:“这世上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最初,先生觉着那些装睡的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叫醒的,然而先生目睹世间“仁义道德”之事后,他改变主意:需要一阵惊雷将那些仍心存希望之人炸醒!但是,“若我的血是冷的,又怎么给人以希望呢”,从此之后,鲁迅这个名字越来越多得出现在报刊上,散文里,小说中。先生用笔墨作雨,呐喊成雷,给旧中国下了场足以洗刷污垢,持续百年的狂风雨。

光怪陆离的旧世界——建筑巧思

我想,若只是在普通剧院中,恐怕我看到的鲁迅之影就会黯淡些。

马家大院以一座磅礴大气的四合院形式静坐在昆明老街,看过百年风云。在这么一座蕴含深刻历史意义的建筑中,上演鲁迅先生的传奇,似乎正有命运巧合之意。

建筑是双重结构,上方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我一开始坐进去时觉得新奇,时间久了便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瓮中之鳖,鲁迅先生不就是认为旧中国的社会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没?马家大院倒不至于密不透风,只是四周紧密,屋顶只有一方天,院中人就想是心存希望而不得的鸟儿,只是看着天,翅膀却懒得动一毫的鸟儿怎么能取得真正的希望和自由呢?这建筑在此时此刻凸显的意义倒是和鲁迅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了。

戏中有不少片段,都是通过建筑的上下两层来营造更浓烈的气氛。比如话剧刚开始,两人一着黑衣,一着白衣从二层哐哐哐跑着,引了观众抬头寻找,又大喊“我要被闷死了——我要被闷死了——我要被闷死了!”,声音在四合院中至上而下传递,猝不及防落在观众耳中,一瞬间,碰撞在墙壁上的回声,一下子将观众们带进那个压抑的旧中国,也让观众们进入了鲁迅先生的挣扎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的外在体现——音乐舞蹈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旁人难以理解的,鲁迅先生更是如此。

没有繁多突兀的语言旁白,音乐和舞蹈传递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序幕中鲁迅先生在梦中被希望和绝望拉扯,在必要的氛围营造下,舞蹈演员身若惊鸿,一动一静如怪诞又不失美感的奇松枝桠,像代替先生皮肉之下的疯狂,一只锁链穿过了肩胛骨,再绕个弯,热血的心便被串在锈铁上了。古筝、琵琶、二胡还有鼓点的密集,仿佛一幅画,在我们眼前一笔一勾渲染出了旧社会的苦闷压抑。它们为这部话剧加码,散发着先生的精神世界,讲述了先生的痛苦挣扎。我们更理解鲁迅的痛苦,更明白先生的伟大。

“狂人”那一幕中,音乐和舞蹈的双重感染,更是将观众的心悬在高处。那些吃人的人似乎像疯狗一样面露面露凶光的将他堵在幽窄的巷子,他们的牙龈上沾满了血,从喉咙里散发出的恶臭,都彰显着他们是以吃人为生的。“人怎么能吃人呢?我身边有多少尚未吃过人的孩子,或是已经吃过人的孩子?”鲁迅先生的呐喊着——“救救孩子!”这是挣扎后撕心裂肺的呐喊。舞蹈演员表演着鲁迅先生的灵魂,被吃人的人围在小小一方四角桌上,恐惧但坚定地守着心灵净土,鼓点密集起来了,琵琶催挑起了人们的心,“咚!”——像是敲盖定音的鼓点,宣誓着先生心灵的纯净,像惊雷般催醒了先生,先生的灵魂催促他醒来,不要继续沉沦在梦中,要做民族最锋利的剑,刺破黑暗。

独特的表演形式——梦中世界

话剧以梦的形式描写了先生改变的过程。梦中世界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鲁迅先生之前白天抄着古碑,心灵中那呐喊着要战斗的那一部分自然会在深夜的梦中扰得他不可安宁。先生便在梦中,从喉咙流着血发不出半点声音,到人们的绝望化作流着血的寒刀将他刺穿,他从梦中惊醒,明白了:人们要么在沉默中抗议,要么在沉默中死亡。

先生醒来,擦了擦如雨的冷汗。他自己曾说过:会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但他在自己的梦中一点都不快活,梦中的寒冷,还有疯狗追着他跑。甚至还有一些人,他们有时自称为阿Q,却在下一瞬间又盖上了红盖头,盖头下的声音,好似朱安——这一辈子都没有被先生接纳的女子。罢了,既然是梦,那还是快些醒来吧。先生推开门走出去,一下子愣住了,他看着满街的阿Q竟一时分不清现实和梦中了。

故乡的水与他渐行渐远,他又想起了和闰土哥的第二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了。原本朴实的孩童变得木讷,瓜田里的小英雄也一去不复返,这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啊?竟然把他的闰土哥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这生活,好似把闰土哥——吃了。

他回想起看到的在街旁正卖者假辫子的商贩,很多人争抢着去买。大约很多都是读书人吧,毕竟除了读书人,谁还需要这些假辫子呢?像那经常在酒馆穿着长袍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宁愿带着个假辫子,那么他心中的辫子大概就是真的了。听伙计说,孔乙己最后大抵是死了。但都不知道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先生在梦中一惊,他大概知道孔乙己的死法,八成是被自己的辫子勒死的。

归根结底,孔乙己和闰土倒是有相似之处,都是被吃了,只是闰土残留躯壳,孔乙己则是渣都不剩。发生这区别的原因——大抵是孔乙己读过书吧。

这世上还有多少人被吃了?被吃的人中有无孩子?或者吃人的人中有无孩子?应该是有的,否则那位年轻少妇的宝儿怎么在吃了人血馒头后就一命呜呼了呢?所以宝儿到底是吃了人呢?还是被人吃了呢?怕是革命者的血药效太弱,治不了人的病。怕是只有这旧社会的血,才能包治百病!但是将旧社会刺破血的利剑,又需要多少革命者的血作为解药呢?

那便多我一个吧,先生想。他曾读过医学的,但不知是医术不精还是怎么的,从来没有真正治好一个人,从来没有救过一个孩子。但从此之后,他宁以身为药,以笔墨为方,也要救人。

希望,他想让人们在他的笔墨中看到希望,才不至于丢失作为一个人的勇气。在话剧的最后,董老师(导演、编剧、鲁迅的饰演者)再次与我们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就像路,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希望中国的青年们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这是鲁迅先生留给青年的呐喊,时隔百年,仍然震耳发聩。

《先生来了》就是回应鲁迅先生呐喊后的呐喊。话剧将鲁迅先生诸多著作和其思想融会贯通,如拨云见月,向热爱鲁迅,热爱文学,热爱人生的观众展示了一个从迷雾中走来的先生。

欣赏这出话剧后,作为青年的我似乎也重新拾起呐喊的勇气了。

所以广大青年同胞们,我们年轻的声音正嘹亮,能够被世界听到。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多做实事,多呐喊正义。若我们身为青年,没有呐喊的勇气,没有向上走的力气,那么中国的大地上只会有足以闷死所有生灵的寒气。

那天回校的路上下雨了,我们穿着短袖,却不觉着冷。

 

安然

2023级汉语言文学创新人才基地班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地址:云南省 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邮编:650214
ICP备案号:滇ICP备15002642号-1 云教ICP备1105008号 <span style=">公安备案号53019102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