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吏治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民生安危与国运的兴衰。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吏管理制度。在“明主治吏不治民”思想的影响下,君主实现统治的第一步就是驾驭好各级官吏,使之遵从君令,忠于职守。上承君主,下接百姓,官吏作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辅助者,在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力,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节选
出土的秦简中,有三篇官箴文献对官吏的德行作出规定,强调为吏者务必修身养性,明确了官吏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为政处事的原则。箴即针,人生病了,可以用灸针进行治疗,官箴是对官员的规劝与警示。
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有“吏有五善”的标准,和北大秦简《从政之经》中的一部分内容一致:一曰忠信敬上,二曰精廉无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岳麓书院藏秦简“吏有五善”
还有对官吏起警示作用的“吏有五失”。“吾日三省吾身”,这是秦王朝推行的教育官吏的守则式读本。从品行、才干到政治态度,也是秦王朝所树立的理想官员的标杆,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君子人格。
岳麓书院藏秦简“吏有五失”
从做人、为政、忠君、爱民等方面,对为吏者提出具体要求。做人上,提倡官员以清廉为准则,遏止私欲、廉洁奉公,心中常怀戒惧之心。为政上要求官员心思缜密,遇事前思后想,做到知法令、知民心,谨言慎行,为民众做出表率。忠诚于君主,尊敬上级,忠君爱国乃为官之本,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这些教育广大官员的格言、警句,和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相一致。有不少官箴文句直接出自经典原文,与忠、信、礼、义、仁等思想主张在内涵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趣说出土简帛”(编号SKPJ2023024)系列成果之一,审核专家: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李烨副教授。